close

小小妤出生後出生後的20幾天,臉上開始有紅疹子出現。老一輩的說紅疹是"超爬"(台語),新生兒多是如此,又有一說是,寶寶的胎火沒有退,但不用緊張,長過的寶寶會比較快長大~這是哪裡來的根據ㄚ?!因為,家中的小朋友都有這麼一段經歷,所以,我也不太擔心!!

只是後來,小小妤臉上的紅疹,也太多了吧!!兩頰變成紅紅一片(紅疹僅限於臉上)終於,等到第一個月打預防針的時候,找了附近的一家小兒科,醫生說小小妤有輕微的異位性皮膚炎(幼兒性溼疹),說了一大堆很嚴重的後果,還說:吃益生菌有效改善過敏體質....,最後,也就莫名其妙買了益生菌回家。(說什麼不好好治療,日後會有鼻子過敏和氣喘...是..要嚇死第一次當媽的我嗎?)

從小兒科拿回來的皮膚藥,擦了三天居然都好了,還真是特效藥。不過,聽說這種藥裡頭有含類固醇,所以,每次只需塗薄薄的一層在紅疹處。嚴重的話,還是要塗醫生給的濕疹藥,擦這麼一點,是不會有什麼嚴重性的,快一點好才是首要目標。

後來,換了一家小兒科,而這個醫生,老實的告訴我說:『不用吃益生菌,這種效用是沒有醫學根據的,不要浪費錢。』我說:『可是不是說可以改善過敏體質嗎?』醫生聽完說:『這是廠商宣傳』這個精闢的見解,不禁讓我完爾一笑。事後想想,當初第一個醫生確實有推銷的嫌疑。不過ㄚ....可能小小妤臉上紅疹也已好得差不多,這位醫生也沒有說這是異位性皮膚炎,只告訴我要保持寶寶臉上的清潔,大人不要親她,把口水流在臉上。(但是......在嚴格把關下,也沒有任何人親小小妤ㄚ??!)

咦~我好像離題了,總之,小小妤後來臉上的疹子,擦完藥三天後,就完全好了,後來我都是用乳液幫她保養,至於清潔保養品系列,下回再另闢一篇介紹吧!! 如果,新手父母擔心寶寶臉上的紅疹,早一點去醫院可以讓自己放心ㄛ。

而異位性皮膚炎問題,後來才知道,是氣候的變化造成的皮膚搔癢,而且,沒有特定的位置,仔細想想~冬天的我也會如此~但我卻不曉得這也算過敏的一種。因為小小妤當初是超級輕微的濕疹,所以,只須做好保養工作就好。

關於益生菌的問題,上網查了一下,節錄一段話給大家參考,是否該持續吃的問題,就見仁見智囉!!

兒科醫學會秘書長李秉穎表示:「益生菌的宣稱被誇大,目前醫學界對益生菌有共識的是對急性腹瀉的輔助治療」長庚兒童腸胃科主治醫師陳建彰醫師研究發現,藥品級益生菌能讓因輪狀病毒、諾羅病毒引起急性腹瀉而住院的病童,提升腸胃能力,有效縮短病程與住院天數。」


而當初,上網找了有關新生兒皮膚問題資料,現在轉貼給需要的人參考一下!!



 

 

 初生嬰兒皮膚粉嫩粉嫩,煞是好看。但過一陣子,就會聽媽媽抱怨說孩子滿臉紅疹,時好時壞。一般說來,新生兒常見的皮膚問題有下列幾種:

  一、新生兒毒性紅斑:是不需任何治療,即可自行消褪的良性皮膚病,多發於出生後兩星期內。疹子為白色的水膿包,摸起來硬硬的,周圍有一圈紅斑圍繞,疹子大小約1到3公分,全身都會發生,持續約三至六天,可能是一種不知原因的良性發炎反應。


  二、脂漏性皮膚炎:多發生於出生後一至三個月之間,皮膚發紅,有許多黃油油的薄片覆蓋於上,特別喜歡沉積於頭頂、眉毛上、耳朵後面或任何有皺摺處;嚴重的會凝集結痂,使皮膚產生龜裂流出組織液。結痂輕微時,可以水打濕患部,再塗上嬰兒油,待結痂片軟化後,再以洗髮精、肥皂及清水洗淨。其他如臉頰處之皮膚炎,多呈紅色發炎,上有龜裂、流液及粟粒狀之油狀結痂,處理方法是保持清潔,常以溫水洗臉,不要亂塗乳液或嬰兒油;龜裂、流液嚴重時,可請醫師開藥作局部塗抹。此種皮膚炎經數週之處理後會自然消褪,再發率少。


  三、接觸性皮膚炎:一般發生在較胖小孩,常見處是脖子及腹股溝,皮膚發紅,嚴重時有組織液滲出。處理方法是保持患部之清潔及乾燥,汗多時不妨多沖幾次澡。尿布疹是因為尿尿等長期與小屁股接觸所致,所以預防及治療方法就是勤洗屁股、勤換尿布,保持局部乾燥與清潔。


  四、念珠菌皮膚炎:念珠菌是真菌的一種,與香港腳菌種是同一類。患部呈一顆顆突起平台紅斑,且附著鱗屑,有些變為水泡膿包。治療方法除保持清潔與乾燥外,局部藥膏使用是必須的。


  五、血管瘤及蒙古斑:血管瘤在新生兒發生率為6%至25%,最常見的是平平的、淺紅、鮮紅或暗紅色,多發生於後頸部、眼瞼、兩頰或兩眼中間之額頭。嚴格說,該是微細管擴張,而非真正血管瘤。另有些血管瘤是突起塊狀物,帶點紅、藍色,摸起來軟軟的;此種血管瘤在前六個月會變大,以後會漸漸褪化,大部分在7到9歲時會褪化完全沒留下痕跡。不過偶而有些血管瘤長得很大、很多或佔據重要部位,如眼睛、氣管、口腔,這可能危及生命或引起嚴重併發症,須迅速就醫。至於蒙古斑是一種棕色或青色之斑,常見於腰椎、胝椎處、屁股、下肢、背部、側腹,甚至於肩膀上,多在一歲以內漸漸消褪,90%的黑人及東方初生兒均有此斑。


  六、其他:有些良性的皮膚疹如新生兒青春痘、粟粒疹、口腔齒齦及上顎上的珍珠小珠(Epstein Pearls) ,基本上都是與皮脂腺有關的皮疹,不須任何治療可自行消褪。有些與疾病有關皮疹,則需尋求專家診治,如母親罹患紅斑性狼瘡症,以致嬰兒出現盤狀紅斑、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之膿包及大片脫屑;菌血症之細菌性栓塞導致之局部皮膚壞死、肢端壞死,或一些較少見先天性皮膚疾病,如大皰性表皮鬆懈、魚鱗癬、淋巴瘤、巨大黑色母斑等。


文/陳淑貞(兒童醫學部新生兒科主任 )

(轉載自《榮總人月刊》)

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nitachu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